首頁

彌足珍貴的寶覺校園時光——高卓平校友

 

前言

高卓平校友於1960入讀寶覺女子職業中學(簡稱女中)初中三年級,至1964年高中畢業。在中學這個成長重要階段,高校友從師長身上習得知識和為人處世的道理,並與同儕建立寶貴的友誼。時光飛逝,高校友在母校九十周年校慶,來到寶覺中學校史室接受訪問,分享珍藏在腦海中的難忘校園生活。

 

二戰後出生的高卓平校友,從小學至初中都就讀由國民黨開辦的私立「僑校」,經鄰居介紹,投考寶覺女子職業中學初中年級。高校友感恩父母和女中提供的學習機會。

 

「我在二戰後出生,當時香港沒有太多學校,部分是由國民黨人來港開辦的,我小學、初中都是就讀這類學校。當我讀到初中三時,由於學校剛開設高中,感覺升學機會不多,前途黯淡。於是,一位鄰居向我父親提議為我投考他女兒就讀的學校,就是東蓮覺苑的寶覺女子職業中學。我當時原本應該入讀高中一年級,但擔心自己英文程度不夠好,於是主動留級,入讀初中年級。」

 

「那年代的女孩子大多只讀到小學或是初中,便要到工廠工作。我是家中長女,還有弟妹,家境並不富裕,但感恩父母給我讀書的機會。」

 

校友憶述,女中是義學,只收少量堂費,但學校環境和設施比很多學費高昂的私立學校還要好,開設的學科也比之前就讀的學校多元化。當時女中的一切,都令人感到新鮮。

 

「我小學、初中讀的私立學校,課室設在私人民居內,沒有活動的空間,更遑論操場;所以我覺得女中的校舍十分漂亮和寬敞,環境幽美。高中時在東蓮覺苑上課,那裏的課室很大。」

 

「在女中,第一次接觸烹飪、家政、裁剪、编織、打字、音樂、體育和國畫課,對我來說很新鮮,每節課堂都十分喜歡。」

 

高校友提及女中開設的學科多元化,又為了讓學生畢業後容易找工作,刻意讓學生修讀包括文理商的科目。高校友正因為修讀了十一科,令她不用擔憂出路。

 

「在六十年代的香港,教育制度還不是很完善,所以當時女中的課程已是很全面和完整。到現在我還有深刻印象的,是上地理課要畫地圖,暑期作業也要畫中國地圖和亞洲地圖,還有生物科的細胞圖,畫到相當熟練。到後來教書,我剛好要教地理,我徒手就可以在黑板畫地圖。在國畫堂可以認識中國山水畫,教我們的是李汝匡老師,他是香港有名的藝術家,後來開了一間畫苑。高中教音樂的是莊表康老師,音樂課就會唱很多不同種類的歌曲,例如:民族歌謠、外國翻譯歌曲等。」

 

「當時就算不能升讀大學,我們也能考護士和師範學院,所以我們是不愁出路的。當時我們的學校並不是很有名,但在香港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學校並不多,所以寶覺真的很先進。學校對我們很好,為我們的出路安排得很完備。」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長在課堂上教授知識的同時,更多與我們談論人生道理,對學生關懷備至,把我們當作子女一樣。高校友感恩自己能受到眾良師的悉心栽培。

 

「老師們言傳身教,讓我獲益良多。我感受到每一科的老師都很用心教學,亦很投入,使我們也很投入學校生活。例如英文科的高彭秋和馮淑芳老師,我們對她們既敬且畏,她們不怒而威,教學嚴謹。數學老師及班主任梅慧勤老師。我最深印象的是梅老師安排的暑期作業,要我們買本厚皮簿做100題數。記得她上課時除了教授數學,還會留十分鐘與我們談一些升學就業事宜。當時並沒有升學就業輔導老師,我之所以會投考大學,知道如何選擇出路,全因為有梅老師提供意見。」

 

「我對中文科杜連璧老師也有很深印象,我更在杜老師的建議下改了名字。那是快要報名會考(香港中文中學高中畢業會考)的時候,大家都要填表格,下課時杜老師讓我留下。她跟我說:『你的名字不是太好,不如稍作更改。』我小學時的名字是高灼萍。到了中學,我的名字改成屏風的『屏』,鄰居們開玩笑說我的名字是雀屏中選的意思,考什麼都可榜上有名。到高中三,杜老師幫我改成現在的『卓平』。其實我不太清楚,老師說是火燒屏風不吉利吧。回家後,我便告訴父親,父親也贊同,於是便去宣誓,連出世紙也要更改。」

 

校友憶述當時的老師上課十分嚴肅,課餘卻可以和同學打成一片,師生間能建立深厚情誼。

 

「有些同學會替老師取別名,如稱地理科李觀淞老師為『地理李』,生物科區景嵎老師為『生物區』,英文科馮淑芳老師為『Fat馮』,同學之間聊天便會用老師的別名稱呼。還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有次過農曆新年,記不起是哪位同學發起向老師拜年,這項活動之後持續了兩三年。我們的安排是先去有早餐吃的老師家中拜年,煎蘿蔔糕吃。之後安排到會派利是的老師家,然後是喝下午茶的。老師都很歡迎我們去拜年,是一個很開心的同學聚會活動。」

 

「還有最難忘的是畢業旅行,那是學校第一次舉辦畢業旅行。高中三教國畫的朱慕蘭老師率領我們去大會堂參觀畫展,那是我們第一次去大會堂,結束時還在門外拍照留念。」

高卓平校友(第一排左三)與同學拍攝於大會堂門外

 

當年女中的學校生活或許不及現時學校那麼精彩,但這些師生共度的快樂時光,半世紀後仍然令人記憶猶新。高校友提及高中二的時候,班中只有十八位同學,同學之間親密無間,當中與高校友交情最深的,便是上學時形影不離的「三劍俠」。

 

「高中一全班同學有三十多位,但到高中二只剩十八人。那時候學校要求比較嚴格,要全部科目合格才可以升級。於是,高一考完試後便有部分同學需要留級或轉校,剩下參加會考的只有十八人,我們經常笑稱我們是十八羅漢,十八羅漢收大鵬。」

 

「我和徐麗蓮同學的友情:她的媽媽便是建議我父親讓我投考寶覺女子職業中學的。我跟徐麗蓮是街坊,她很樂於助人。我剛到寶覺時,要上裁剪課,但家中沒有衣車,我也從來沒有縫製過衣服。於是,很多裁剪課的作業都是在她家借用衣車完成,她亦會幫我、教我。她的數學很好,之前提過暑期作業要計一百題數,我計了大半天也沒算出一題,一個暑假根本完成不了。於是我便到她家想借作業抄,但她不給我抄,卻細心教我如何計算。當年準備會考,她還主動約我一起溫習。由於我家的環境比較嘈吵,便到她家裡,有時會一起到灣仔海旁,坐在海邊的椅子上對着大海温書。其實,讀書並不是我的強項,她卻是我班的高材生,在她影響下,我的成績亦有所改善,最後考入大學。當時為了交大學留位費,她替我說服我的父親讓我上大學讀書。在她的介紹下,我亦成功申請了寶覺母校的奬學金,資助了大學第一年的學費。」

 

高校友認為女中的佛化教育對學生待人接物產生不少影響,就算不是篤信佛教,佛理亦會留在心中。

 

「我在寶覺只讀了四年,有些同學由小學開始讀起,佛教對她們的影響很大。讀書的時候,每星期會有一堂到大殿排着隊唸經,法師們會巡視,我們都很認真地唸。因為我們有佛學課,加上學校的氛圍,經常見到法師,校長和大多數老師都是佛教徒,所以我們自然學會循規蹈矩。我也喜歡上佛學課,江淑嫻姑娘教我們會考佛學科。在那個十來歲的年紀,上佛學堂不單是學習學科知識,更是學習人生道理。我不少同學都是佛教徒,到現在還篤信佛教。」

 

回顧在女中的校園生活,高校友認為短短四年時光構建了她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對於這一段珍貴的時光,高校友對母校表示深切的謝意。

 

「創辦人張蓮覺居士以及她的後人在辦學方面真是投入了很多心血、愛心和金錢,很感謝他們。他們對教育的付出對我們有很大影響,我學會了不以金錢去衡量一切,最重要的是善心。時至今日,我退休後亦很樂意做義工幫助人,真的很感恩母校的教育。」

 

後記

訪問當天,高校友順道參觀校史室,翻看她捐贈的兩本作文簿,高中二的一本封面是高灼屏,高中三的一本是高卓平。高校友今天的分享,正為我們補充了展品背後一段有趣的故事。

另外,高校友與吳麗珍校友談及當時學生需要自製一件綠色長衫和短參加畢業典禮,有別於日常穿着的藍色校服,這件寓意「青出於藍」的畢業長衫,正展現寶覺母校對莘莘學子的祝願。

再次感謝高校友分享女中生活的點滴。

 

訪問日期:2021 10 18

訪問稿完成日期:20222 8

訪問者:梁影玲、梁寶芬

訪問稿整理:羅嘉敏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