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楊麗莎校友與東蓮覺苑的奇妙因緣

 

前言

楊麗莎校友於1971年就讀寶覺小學,至1977年小學畢業。大學畢業後投身商界,多年後回到東蓮覺苑服務,並曾擔任寶覺小學校監、元朗寶覺小學及寶覺中學校董,以自身的專業知識回饋母校和辦學團體。2021正值慶祝東蓮覺苑辦學九十周年,楊校友回到東蓮覺苑,分享昔日寶覺的生活點滴,細說與東蓮覺苑的奇妙因緣。

 

當年,楊校友的母親在福建同鄉介紹下,便把未曾讀過幼稚園的楊校友送進寶覺小學,入讀一年級。回憶起初入寶覺發生的趣事,楊校友忍俊不禁,眼中充滿笑意。

 

「最初入讀寶覺時,我的基礎知識十分薄弱,識字少,英文底子弱。加上經常回福建探望父親,廣東話說得不太流利,又因為不懂校規,因而糊裡糊塗發生不少趣事。記得有一次默書,因為翻閱課本被老師罰站,但我不知道這是作弊行為,還以為老師嘉獎自己。另外,我當時因為身體孱弱,每天早餐都反胃不適,導致每天匆忙上學而經常遲到。老師責問我為何住在跑馬地都會遲到,並開玩笑說,每天如此匆忙,索性穿著睡衣上學可以節省時間。當時我聽不出這是反話,還信以為真,開心應好。我又經常因廣東話不靈光而鬧笑話,例如老師問我新年在家中的活動是甚麼,我就誤將地板『打蠟』成『打獵』,惹得同學哄堂大笑。」

 

入寶覺雖「樂事」不絕,幸得老師悉心栽培,楊校友很快就成為一位品學兼優的學生。

 

「寶覺的讀書生活十分開心,老師都十分疼愛我。在成績方面,除了小一,大體都取得中上的成績,考試通常是班上第二、三名。其中一個令我有深刻印象的老師是小班主任楊麗雲老師,另一位是高年級中文科佩荃老師。黃老師除了教授課文外,還要我們背古文,雖然當時感到十分辛苦,但到現在還記得那些古文,例如我還記得《歸去來辭》,這正是有賴黃老師的教導。」

 

「潘慧文校長每天在早會集會時的訓話,對我們愛之深,令人不能忘卻。數學科張淑貞老師的啟蒙,令我對數字產生興趣。英文科何頴君老師教我們英文拼音,奠定我的英語基礎,老師曾送我一枝派克墨水筆,嘉獎我的英文考試成績。中文科謝忍之老師曾教我和妹妹中文。英文科謝有聯老對我們亦十分關顧。澄真法師教我佛學科,由於法師喜歡攝影,時常把自己拍攝的作品作為禮物嘉獎考試高分的同學。我與老師相處的點滴雖是平凡不過,但足以構成美麗、豐富人生的方方面面,包括待人處事。」

 

楊校友形容寶覺小學的同學大多出身基層,同學間打成一片,相處融洽。

 

「寶覺同學多居住在灣仔、北角及西環,家庭環境多屬基層,同學關係都非常親密,互相不存在比較。例如有一位同學的媽媽是賣水果的,她曾邀請我媽媽一齊賣水果。我們會互相去對方家遊玩,大家都是真誠相待。在我擔任寶覺小學校監時,我的同學王美芳更捐出一筆款項予寶覺小學,以其母親名義成立獎學金,令我深信同學們很鍾愛母校。」

 

寶覺佛化教育及慈悲博愛的校訓,引領學生領悟做人處世的道理,在成長路上點亮一盞盞心燈。

 

「讀書時,我們需要讀佛經,內容多是故事形式,令人更易吸收佛理。例如小佛學第一課就是講述佛陀出生的故事。另外,我們每一至兩星期會到東蓮覺苑大雄寶殿上殿,跟隨法師誦經參拜。除了上殿外,所有學生每年都會到東苑浴佛,佛會在五觀堂食齋菜,每逢佛誕都十分熱鬧。」

 

「校訓對我的影響頗大,可能是因為我自小在佛教學校成長,彷彿有一顆種子栽在我的心田,隨年齡增長,愈對慈悲感受深刻。在待人處事上,會站在他人角度設想,例如見到社會上不幸的人,都會憐憫他們,不會以階級觀念看待別人,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及所有人對社會的貢獻,當遇到可以幫忙的都會樂於幫助。我認為這正是從寶覺所得,令人終身受用的教誨。」

 

樸實無華的校園生活,正是奠定學術基礎及培養品德的最佳環境。楊校友直言寶覺確立了她待人接物的良好根基。

 

「寶覺小學並非名校,收錄的大多是基層學生,這正是創辦人開辦寶覺小學的目的,希望為貧困家庭女孩子提供免費基礎教育,讓她們習得一技之長。我認為寶覺在學術方面給了我一個穩固的基礎,亦令我學會待人處事的良好原則,例如刻苦踏實,慈悲博愛。其實硬知識可以從不同途徑習得,但道德上的是非黑白就要言傳身教。那年代的基層家庭,父母為口奔馳,沒有時間教授子女。寶覺小學全方位教導學生知識和做人的道理,老師都視學生如子女般教導。到現在我教導女兒時,亦會灌輸愛護動物的觀念,這『不殺生』的概念就是從寶覺學會。我很慶幸兩個女兒都非常善良,例如有一次大女兒在公園見到一個男孩用竹枝作弄一隻小動物,年僅四、五歲的女兒就上前勸告那位哥哥停手。我自小亦教導她們職業無分貴賤,她們長大後亦發自內心地跟隨。不知不覺間,我就把這慈悲博愛的觀念傳給下一代。」

 

另外,楊校友分享從寶覺小學畢業後升讀英文中學的經驗,勉勵同學需要發揮堅持努力、將勤補拙的精神。

 

「當時小學畢業的我,英文能力尚有不足,而學好英文有利將來的工作。因此決心報考英文中學。我最後考進了一所英文中學,同學之間相處都是使用英語交談的,當時感到很吃力,亦很難適應全英語環境。多虧在寶覺小學學會將勤補拙,最終我都順利適應。」

 

楊校友相信正是因為寶覺小學對她的人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日後才會加入東蓮覺苑工作。楊校友分享自己畢業後的就業規劃及加入東苑的箇中緣由。

 

「我事業心強,有清晰的發展藍圖,畢業後考取了三個會計師牌照,進入商業機構工作。可惜在90年代,母親不幸遭遇嚴重交通意外,我需要花很多時間照顧母親。最初,我仍堅持發展事業,繼續在商業機構工作。直至2002年,獵頭公司介紹我到何鴻毅家族基金公司工作。在公司內,我需要負責查核基金會的帳目,亦需要列席東苑董事會會議。我覺得緣份十分奇妙,當年我在寶覺小學讀書,現在一半工作與東苑相關。2007年,我離開了家族基金公司,進入考評局工作。當時何鴻毅先生希望我仍能以顧問形式幫忙查核東苑帳目。過了不久,東苑的會計同事辭職,同時亦因為考評局的工作過於繁重,導致我沒有足夠時間照顧母親,因此萌生離開考評局的念頭。何先生有見我的家庭情況,答應讓我以半日制上班。我由2007年開始進入東蓮覺苑工作,有幸得到何先生如此支持我的安排,我才能有更多時間照顧母親,直至她往生。

 

在因緣巧合下,楊校友畢業後從校友身分,到半隻腳踏入東苑,至2007年正式服務東苑。她形容過程迂迴曲折,格外感恩東苑給予的機會,選擇以專業能力回報何鴻毅先生的信任。

 

「當年是媽媽帶領我入讀寶覺小學。現在媽媽受傷,需要照顧,我又有幸遇到慈悲的老闆,讓我能兼顧家庭及工作,冥冥中自有因緣牽引。因此,我決定要盡心盡力為東苑服務,協助建立健全的會計制度,亦幫忙行政管理,協助奠定良好基礎,開源節流。我以這種使命、這種形式回到東苑護持道場,希望可以為媽媽求得福報。

 

楊校友坦言當初並非毅然進入東蓮覺苑工作,而是再三權衡之下才作出這決定。回想當初,楊校友滿心慶幸自己作出了「非一般」的決定。

 

「當初離開考評局的時候,我仍有另一個很好的工作機會。面對著兩個完全不同的工作選擇,我曾有很多掙扎。幸好有菩薩指引,我才得到智慧,作出正確的選擇,進入東苑工作。現在回想起來,我慶幸我所作的決定,令媽媽得到妥善照顧,又能貢獻東苑。最初進入東苑工作,需要時間適應,因為寺院的工作環境與待遇,跟私人機構差別很大。另一方面,我卻可以不時請教僧徹苑長有關人生道理,這是在其他機構工作無法得到的。在東苑工作,就像一家人相處一樣。感恩菩薩給我勇氣、智慧作出抉擇,雖然跟我原來的生涯規劃有偏差,卻令我的心靈更踏實。面對同樣選擇時,有人會認為盡孝道之餘,亦要考慮自己的前途,但我會選擇捨棄金錢、地位去盡孝,這是從小時候在寶小學習的佛經故事學會的。」

 

 

楊校友於2021年提早退休,離開服務十多年的東蓮覺苑,但仍時常心繫東苑,殷切希望東苑持續發展。

 

「我離開東苑時已經快五十七歲,當中二十四年都是在照顧媽媽。在母親離後七年,父親亦往生。照顧父母的時間合共三十一年,精神及身體都已疲倦,我希望可以藉此機會休息。另外,我認為自己在知識、技能上都是比較傳統,希望東苑可以給新一代接棒,靠年輕人的新思維新技能繼續發展。我認為這個安排很圓滿,退休後我亦密切關注東苑的發展,因為這裡就像我另一個家,我在此就讀小學,在此退休,東苑就像我的一個起點及終點。」

 

後記

訪問完結,在場所有人都歎楊校友當初的抉擇,紛紛代入角色,作出取捨。感謝楊校友真誠的分享。

 

訪問日期:20211026

訪問稿完成日期:2022128

訪問者:浩然、麥玉婷、陳愛薇

訪問稿整理:羅嘉敏老師